12
2024
-
12
【NISC2024专题论坛】土木工程类专题论坛集结完毕!敬请期待!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4-12-12 10:30:53
本届大会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化工学会、中国仿真学会联合协办,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流程制造智能调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等30家单位联合承办。
本届大会设置共计15个专题论坛,土木工程类专题论坛集结完毕,将于2024年11月09日13:30-17:30在上海富悦大酒店·三楼上海厅召开!
钱 锋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流程制造智能调控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自动化学会监事、会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化工学会、中国仿真学会
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流程制造智能调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流体动力基础件与机电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机械系统与振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全国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介科学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多模态AI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化学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物理运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铝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智能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智能控制与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晶体生长设备与系统集成国家地方联合国家工程中心、上海电气自动化集团有限公司、全国信标委软件与系统工程分委会、高效轧制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利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州工业控制技术研究院、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与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工信部工业软件工程化关键技术与应用实验室、国能智深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邓军桥,课题负责人,正高级工程师,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铁路线路专家。组织、主持了数十项重大铁路项目的勘察设计和科技攻关工作,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铁路选线和总体设计、铁路项目技术审查、铁路BIM技术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研究成果,主导了川藏铁路、广湛高铁等重大铁路项目的勘察设计和科研技术攻关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铁路工程国产BIM设计软件研发与应用”课题,承担国铁集团及四川省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编制专题技术报告30余篇,主编规范标准 2 项,获得7个省部及以上奖项,获得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成都市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中国中铁“劳动模范”等荣誉。
面向重大铁路工程设计需求,创新研发基于国产BIM平台的铁路线路、桥梁、隧道、路基、站场、轨道等系列设计软件,在高原铁路、成渝中线高铁等重大铁路工程中开展数字化应用实践,以数字模型明显提升跨专业设计质量,并为智能建造全过程贯通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马恩成,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领域为工程软件与信息化系统。现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智慧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专家组成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与城市信息模型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智能建造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BIM 分会常务理事;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存储标准》主要起草人,获华夏建设科技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进步多项。
结合自主可控工业软件BIMBase研发推广情况,介绍国产工业软件BIMBase发展与实践路径,以典型案例的形式讲解BIMBase在铁路、电力、工业行业研发、迭代及应用情况,并介绍BIMBase面向建筑、电力、交通、工业行业国产化解决方案。
,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数字建筑软件实验室副主任,清华大学&广联达BIM联合研究中心专家委员,同济大学&广联达智能建造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东南大学&广联达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运维联合研发中心副主任,江苏智能建造专家库专家、深圳智能建造专家库专家,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CECS)智能建造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关村数字建筑绿色发展联盟秘书长。多年从事建筑产业数字化领域的BIM技术、CIM技术、产业互联网、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数字建造方向的研究与实践,多次参加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等课题研究。在数字建筑、数字城市、数字企业、智能建造等领域多次负责和参与战略规划、解决方案、咨询及项目落地等工作。参与和负责的报告及专著10余部,连续9年作为副主编参与住建部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报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编标准10余个。
于洁,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设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工程建设行业与信息产业的跨界专家,有着非常丰富的建筑规划设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IT产品与研发技术、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BIM咨询与实施的经验。担任住建部智慧城市、绿色建造、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专家组专家;担任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测绘学会、中国图形学等专业学协会主任、副主任委员;担任国家级重大专项关键技术项目、重大课题的负责人;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BuildingSmart中国副秘书长。主编或参编3部国家BIM标准、多部团体和区域标准,同时作为国际专家参与多项BSI和ISO国际标准的编写。负责项目荣获华夏建设科技奖特等奖、一等奖、标准科学技术创新奖一等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特大城市CIM平台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一等奖、中国勘察设计协会BIM应用一等奖、创新奖、全球BIM应用卓越奖等奖项。
优质的数据资源和高品质数据集是行业人工智能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基石。随着建设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入新的阶段,暴露出工程建设行业的数据的现状和数字化现状。补课数据标准化和标准数字化是解决企业数据问题的关键选择,也是实现数据智能的基础。补课业务生产与管理的在线化与信息化基础,是解决企业数字化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拥有数据资产的前提。中国建科在推进业务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做了落地尝试。首先将各子企业业务生产的流程与协同实现同一平台的在线化运行,跨企业的统一平台推进不仅可为企业积累数据资源,同时在区域项目和综合项目上实现跨企业协同,也为业主和上下游项目参与者提供了高效的管理协同与沟通工具。其次统一主要场景应用工具,在二三维协同的各场景打通工具间数据传递,贯通的标准化数据能大大的提升项目和企业数据质量,实现数据智能。在业务+AI的方向,选择高价值场景,梳理场景机理模型与知识图谱,治理加工支撑的数据集,实现标准数字化,实现AI场景应用。
张立杰,清华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1974年生,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高级工程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中国建设教育协会BIM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管理研究分会BIM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建设教育协会建筑信息模型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住建局BIM专家库专家、深圳市造价工程师协会专家库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北京防灾科技学院等硕士生校外导师。
在当前BIM落地困难,行业发展受限,重要数据外泄,信息安全难以保障的环境下,工业基础软件技术自主可控,你我皆应有所担当;国内首款支持纯国产软硬件环境,重视国人习惯,契合标准规范,多语言国际化,支持一带一路的基础平台软件ueBIM正式推出;软件易学好用、快捷开放,利用BIM模型,打通全链应用,支持客户创新,引领BIM生态建设;在诸多正向设计和既有建筑的BIM模型创建中得以广泛应用,为建筑行业加速发展提供源动力。
叶剑红,博士,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毕业于英国邓迪大学。从事海洋工程地质、海洋岩土工程及国产软件研发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EI论文近70篇,总被引近2200次。荣获“谷德振青年科技奖”“茅以升土力学与岩土工程青年奖”“数字仿真杰出贡献奖”“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22年荣获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发“南海岛礁建设纪念章”。近4年连续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顶级科学家榜单;目前担任6本SCI、EI期刊编委。
极端风浪流、地震两种典型复杂海洋环境荷载给海洋结构物的安全稳定性带来极大的威胁;且海洋环境中海水-结构-海床地基是一个存在强烈相互作用的耦合系统。针对这一耦合的海洋工程系统,完全自主研发了国产海洋工程耦合一体化分析软件FssiCAS;首先系统介绍了国产自主软件FssiCAS的典型特征,包括内置材料本构模型和二次开发功能、各种单元类型、 并行计算技术、与CFD求解器耦合种类、边界条件二次开发功能、软件可靠性验证、与国际主流软件Abaqus的横向对比等。最后系统介绍了自主软件FssiCAS在近海单桩海上风电、飘浮式海上风电等工程问题中的应用情况。
孙怀凤,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工程软件系主任,山东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山东大学岩土工程团队电磁探测课题组负责人(PI)、移动平台探测研发中心主任、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副主编。主要是做无人机/直升机载电磁探测方法与装备研发、车(船)载拖曳式探测方法与装备研发、地井与钻孔电磁探测方法与装备研发、地质灾害探/监测、计算电磁学、电磁地球物理算法与软件开发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工程软件专业是2024年教育部批准的新工科专业,山东大学是全国首个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工程软件专业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国家软件发展的策略和“提升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的迫切需求,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海洋、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工程中的关键难题,以数学、力学、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为基础,深层次地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先进的技术发展而成的新工科专业,旨在培养复合交叉型新工科人才。专业依托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A类学科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流学科,以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为支撑,以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配备以院士为核心、以国家级人才为骨干的师资队伍,联合工程软件行业优势企业,建设实践实训基地,理论与实践并重,校企协同育人,打造工程软件人才教育培训新高地。
严成增,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江学者,入选2022、2023和2024年全球前2%顶级科学家榜单,获2021年度Scott Sloan最佳论文奖,2021和2022年度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奖。主要是做多物理场岩土材料断裂及破碎数值方法、有限-离散元法(FDEM)及其仿线年以来,建立了系列FDEM水力、热力、水热、接触传热、湿度、化学-断裂耦合模型,提出了多物理断裂分析系统性计算方式,研制了GPU并行多物理场断裂分析软件MultiFracS,相比串行版加速2个数量级。目前有包括来自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西澳大学、美国塔尔萨大学、印度阿米巴巴国家研究院在内的国内外200余位用户使用本软件并在国际主流SCI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在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论文75篇(一作/通讯SCI 50篇),ESI高被引4篇,论文总被引次数3045次,单篇最高被引233次,单篇引用超过100次的有6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项。应邀在香港理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FDEM global workshop等作特邀报告。
本报告介绍报告人近十余年在有限-离散元(FDEM)与多物理岩土材料断裂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报告首先介绍有限-离散元法(FDEM)及自适应有限-离散元法的基础原理以及两者的优缺点。然后介绍GPU并行FDEM多物理场断裂分析软件MultiFracS的研制背景。最后依次介绍MultiFracS中构建的系列2D、3D渗流-断裂、热-断裂、接触传热模型、水热耦合及湿度-断裂耦合模型。这些模型的构建使得MultiFracS能够对多物理场作用下岩土材料中复杂的裂纹起裂、扩展、交汇以及破碎问题进行建模,有望成为求解与多物理场作用相关的复杂岩土体工程问题的通用工具。
赵雪锋,博士,北京工业大学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数字化分会副秘书长,中核绿色建造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智能建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理事。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8部,参与标准编审2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7项。曾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住建部华夏科技奖二等奖,参与国家BIM技术及推广标准与政策制定。
报告从软件操作能力、工程建设项目应用能力和工程拓展应用能力构建了国产工业软件(BIM)能力体系,并从理论教学、试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构筑了国产工业软件(BIM)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曹胜涛,工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广州颖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拥有10年高性能有限元开发经验,长期担任软件研发的项目经理。主要是做非线性本构模型、有限元单元、阻尼模型、高性能计算等数值仿真方面和结构振动控制相关方面研究,发表CSI、EI和核心检索的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曹胜涛博士作为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基于CPU+GPU异构并行技术的高性能有限元软件GFE。与国外同类有限元软件相比,GFE在保证分析精度的前提下将计算速度提升了10倍以上,非常适合于“岩土+结构”的大规模非线性仿真分析项目。
高性能有限元软件GFE将CPU+GPU异构并行计算技术和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结合,实现了多GPU细粒度并行计算,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计算速度可达国际主流有限元软件的10倍及以上。GFE软件可用于土木工程领域中地下结构、核电结构等各类工程结构的抗震分析、抗爆分析、环境振动分析以及施工模拟等,也可用于其他工程领域如智能设备跌落、汽车NVH及碰撞等模拟。在功能研发上考虑了国内工程、工业领域的实际应用需求,大幅度的提高了国内有限元分析软件的计算效率、非线性分析能力、易用性和专业性,其技术思路和软件效率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陈维亚,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BIM可视计算与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研究骨干,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与重点项目、湖北省智能建造重大专项等项目,承担国产工程图形引擎、全生命周期数据引擎等多项工程软件自主核心研发技术任务。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担任《Frontiers of Virtual Reality》编委和EuroXR会议的委员会成员。
在全球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大量建设而彼此独立的业务系统形成了众多“数据孤岛”,跨组织与部门的数据协同较为困难,没办法实现基于工程全过程数据的行业治理。面对这一问题,模型驱动的全过程数字平台正成为推动行业高效、精益发展的关键手段。DTBIM(Digital Thread powered BIM)即“BIM数字主线引擎”,旨在以BIM为基础数据框架,通过模型定义工程过程,实现对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数据来进行收集、传递和治理,为“一模到底”提供数据基础。该引擎使用开放的建筑信息模型数据标准“H-IFC”,兼容ISO及国家相关存储及数据分类编码标准;支持多种主流的工程模型数据格式,包括主流BIM模型,倾斜摄影、激光点云等非结构化数据;包含轻量化web端渲染引擎,支持场景与模型的分层流式加载、几何体标注与互动等渲染特性;支持BIM数模联动、以空间为索引的模型组织和模型驱动的业务流管理。该引擎旨在支持全过程BIM技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跨阶段、多主体监管中的应用,为行业的逐步发展提供工具和参考路径。
【CAC2024】2024中国自动化大会投稿系统正式开放!敬候您的来稿!
【重要通知】关于开展中国自动化学会“才聚学会·梦想起航”青年会员风采展的通知
m6米乐娱乐新闻